top of page
搜尋

你的說明書:找回真我,從認識開始

  • 作家相片: SA KO
    SA KO
  • 3月25日
  • 讀畢需時 7 分鐘

Your instruction manual: Find your true self, starting with knowing yourself



第一章:認識的迷霧|為什麼我們不了解自己?

1.1 鏡中的陌生人:從「看見外表」到「理解內心」

1.2 經驗的累積 VS 真我的掩埋

1.3 社會角色如何扭曲你的自我形象?

1.4 為什麼會迷失:身份認同的裂縫

第二章:價值的座標|你在意什麼?

2.1 價值觀是什麼?它從哪來?

2.2 決定的瞬間:價值觀怎麼牽動選擇?

2.3 原則與妥協的界線

2.4 建立你自己的選擇模型

第三章:天賦的聲音|你其實很擅長什麼?

3.1 為什麼你總覺得自己沒天賦?

3.2 社會如何讓你忽略你的本事?

3.3 從感覺良好到真正精通

3.4 發現天賦的行動練習

第四章:夢與慾的分野|你真的想要的,是什麼?

4.1 夢想是願望,還是社會期待的產物?

4.2 真正的渴望,是不用解釋的

4.3 你可以不偉大,但你要真實

4.4 建立你的欲望地圖

第五章:選擇與轉彎|如何做出不後悔的選擇?

5.1 每個選擇都會創造一個你

5.2 人生不是對錯,而是方向

5.3 錯誤其實是訊號,不是失敗

5.4 設計你的決策系統

第六章:世界與他人|別人的眼光如何影響你?

6.1 評價是一面鏡子,但不能當窗戶

6.2 關係的擺盪與自我邊界

6.3 別為了認同變成另一個人

6.4 如何建立不被評價控制的自我

第七章:內在力量|找到那個最穩的自己

7.1 不穩定的時候才是真實考驗

7.2 什麼時候你最像你自己?

7.3 建立自我能量的來源

7.4 培養穩定的內在中心

第八章:你說明書的誕生|設計你自己的使用手冊

8.1 寫下屬於自己的原則

8.2 用函數畫出自我邊界

8.3 遇到困惑時的自我檢查清單

8.4 一本寫給未來自己的信



第一章:認識的迷霧

1.1 鏡中的陌生人:從「看見外表」到「理解內心」

有些人每天都照鏡子,看著那張熟悉的臉,但若要閉上眼睛描繪自己的內心,卻一片模糊。我們太習慣用外在的眼光來檢視自己:穿著是否得體?說話有沒有分寸?表現是否符合期待?卻很少問自己——「我真正的感受是什麼?」、「我為什麼會有這個反應?」

從出生那一刻起,我們便被灌輸許多標準——聰明要有成績,善良要忍讓,堅強要不哭。於是我們學會了修剪自己的情緒、裝飾自己的言行,讓「別人眼中的我」比「我眼中的我」更重要。

你是否曾有過這樣的感覺:做完一件事,明明大家都稱讚,但你卻感到空虛?那是因為你滿足了外在的期待,卻忽略了內在的真實。真正的認識自己,不只是知道自己的名字、年齡、職業,而是能夠看見內心的慾望、恐懼、壓力與渴望的總和。





白話解釋:

「自我清晰度」=「你看見的自己」減去「別人怎麼看你」與「你對這些評價的盲點」的總和。

這句話的意思是——你越在意別人的看法,卻又越不了解這些看法對你的影響,你對自己的認識就越模糊。當你開始有意識地觀察:「我為什麼會這樣說?」、「我這樣做,是想被誰肯定?」,你就開始把這個函數的減項一個一個拿掉,清晰度就會提升。



實際應用方法:

  1. 寫下你對自己的五個描述詞(如:溫柔、理性、努力、膽小、懶惰)

  2. 在每一個詞後面標註來源:是你自己觀察出來的?還是從父母、老師、朋友那裡聽來的?

  3. 問自己三個問題

    • 這個描述真的準確嗎?

    • 它帶給我什麼情緒(自豪?羞愧?困惑?)?

    • 如果沒人這樣形容我,我會怎麼看自己?

這個方法就是在解這個函數的「External_judgment × Unawareness」這一項,把你潛藏的盲點一個一個挖出來,讓你回到「自己定義自己」的狀態。




1.2 經驗的累積 VS 真我的掩埋

我們常說:「人是經驗的總和。」但這句話如果不加小心,往往會變成一種陷阱。因為並不是每一段經驗都讓我們變得更接近自己,有些經驗反而讓我們越來越不像自己

例如:

  • 一次失敗讓你從此不再勇敢,

  • 一段關係讓你變得不敢表達情緒,

  • 一份工作讓你習慣壓抑自己的創意,久而久之,你累積的不只是技能與記憶,還有層層的防禦與偽裝

每當我們遇到困難時,潛意識會自動從過去的經驗中找「應對模板」,但那些模板,真的適合現在的你嗎?還是那只是十年前、童年時期、或別人強加給你的反射動作?

舉個例子:

小時候你表達情緒被說「太誇張」,你就學會了壓抑。長大後你在人際關係中總是「太壓抑」,你卻以為那是你的「個性」。但其實,那只是經驗的產物,不是真我本性








白話解釋:

你現在的樣子 = 你原本的真我(Self_core)

  • 所有經驗產生的情緒影響− 所有你用來保護自己的防禦層。

也就是說,經驗會帶來成長,也會帶來扭曲。情緒影響會讓你對某些事更敏感,而防禦層則會讓你對某些事更冷漠。久了,你就變得「不像當初的自己」,但卻不自覺。


實際應用方法:經驗回溯與還原練習

步驟一:列出三段影響你很深的經驗(如:失戀、搬家、考試失敗)步驟二:針對每段經驗回答以下問題:

  1. 當時這段經驗讓我學到了什麼?

  2. 它是否讓我變得「壓抑」、「逃避」、「小心翼翼」?

  3. 如果我不被這段經驗限制,我會怎麼行動?

這個練習就是在解「Emotional_impact」與「Defensive_layer」兩個變數,把經驗留下的影響從你身上慢慢拆解,還原「未被扭曲的自己」。





第一章:認識的迷霧

1.3 社會角色如何扭曲你的自我形象?

我們活在一個角色堆疊的世界裡。從小到大,你可能是:「乖孩子」、「模範學生」、「好員工」、「孝順子女」、「可靠朋友」、「成功人士」……每一個標籤都像是一層皮,穿上久了,甚至會忘了自己原本的模樣。

社會角色的可怕之處在於:它看起來很合理,但卻悄悄篡改了你的選擇方式與感受方式。例如:

  • 「你是長子,要讓弟妹」→ 於是你學會壓抑需求。

  • 「你是主管,要理性」→ 於是你不再流淚。

  • 「你是藝術家,要有個性」→ 於是你強迫自己與眾不同。

但問題來了:你是誰,是角色來定義,還是你來定義角色?當角色與真實的感受衝突時,多數人會選擇壓抑自我,久而久之,那個「扮演得很成功的你」,其實是「離自己最遠的你」。

本節關鍵思考:

  • 你目前扮演的社會角色有幾個?哪些是你主動選擇的?哪些是被迫承擔的?

  • 你是否曾為了「符合角色」而說出違心之語?

  • 當你一個人獨處時,那些角色還會存在嗎?

白話解釋:

你被扭曲的身份,是來自你扮演的所有角色(Role_i)乘上那些角色所承載的期待(Expectation_i),再減去你內心真正的樣子(Self_core)。

換句話說:你每多扮演一個角色,而那角色的期待又很強烈,你就會離真正的自己越來越遠。

實際應用方法:角色盤點練習

步驟一:寫下你現在的所有角色(如:爸爸、朋友、職員、創作者、伴侶、學生等)

步驟二:每個角色下方寫出你認為「應該怎麼做」的期待例如:

  • 「爸爸」→ 要成熟、要賺錢、要不生氣

  • 「職員」→ 要準時、要有貢獻、不能拒絕主管

步驟三:問自己三個問題

  1. 這些期待是誰給我的?

  2. 我真正認同這些期待嗎?

  3. 如果沒有這角色,我會怎麼選擇?

這個練習會幫你找出那些讓你偏離內在的角色壓力,並讓你開始思考:「我能不能做個更接近自己的版本?」


第一章:認識的迷霧

1.4 為什麼會迷失:身份認同的裂縫

人會迷失,往往不是因為太複雜,而是因為太多「我應該是誰」的聲音互相拉扯。

我們每個人都活在多重認同之間:

  • 家庭裡的我,可能是孩子;

  • 職場裡的我,是員工;

  • 社交場合中,是朋友;

  • 自己心裡,卻未必知道自己是誰。

這些認同看似各自獨立,實際上卻彼此衝突。例如:你想追夢,卻又擔心讓家人失望;你渴望自由,卻又無法放下穩定的工作;你愛創作,卻又害怕不被肯定。

這些「認同的裂縫」會讓你不敢選擇、不敢拒絕、不敢前進,甚至不敢真實。

這不是你的錯,這是現代人幾乎都會遇到的「自我碎片化」問題。

真正的自我不是單一身份,而是「能統整多種角色,並忠於內心核心價值」的那個整體。

本節關鍵思考:

  • 你內心最常出現的衝突角色是誰和誰?

  • 有沒有一種「你最喜歡的自己」但在現實裡常常被壓抑?

  • 如果你能整合多種身份,你會長成什麼樣子?

1.4 小節專屬函數:身份裂縫函數


白話解釋:

「身份的裂縫」來自你扮演的每個角色(Role_i)與你真正在意的價值觀(Value_i)之間的差距,這個差距越大、角色越多,裂縫就越深。

這就像一個平方誤差的函數:每一段距離都會被放大,累積起來就讓你覺得「我好像怎麼都不對勁」、「我在每個地方都不像自己」。

實際應用方法:自我整合圖法

步驟一:畫一張圖表,橫軸為「角色」,縱軸為「一致性(與核心價值一致程度,1~5分)」例如:

角色

與我價值觀一致程度(1~5)

工作上的我

2

親子關係中的我

4

朋友面前的我

3

自己獨處時的我

5

步驟二:觀察圖表,找出低分的角色,問自己:

  • 是什麼造成這個不一致?

  • 我能不能做一個「更接近我內心價值」的版本?

步驟三:為每個角色寫下「整合語句」例如:「我可以是一個有原則但仍然溫柔的主管。」「我可以是一個照顧家庭但不放棄創作的母親。」

這些語句就是在調整函數裡的距離值,讓平方誤差下降,你也就越來越靠近「整合的自我」。






白話翻譯:

你越能察覺自己受到外在評論、經驗影響、角色壓力和內在價值裂縫的牽動,並逐步整合與修復,就越能看見真正的自己。

若您願意,我可以接下來幫您展開第二章「價值的座標|你在意什麼?」的內容,或是將第一章的四個小節轉為互動式練習手冊、冥想導引腳本、Podcast集數設計。是否想繼續?


 
 
 

Opmerkingen


bottom of page